自闭症儿童异常的面孔扫描模式
Hello,
这里是红枪总队,我是VA~
自闭症患者(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通常表现出对社会注意的减少,尤其是对关键面孔特征(比如眼睛)的回避注视,这种回避机制目前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解释(Jaswal & Akhtar, 2018)。
其中一个解释是社会动机假说(e.g., Chevallier et al., 2012),认为ASD的发生与社会动机、对社会刺激的社会回报敏感性减弱有关。眼睛在日常社交和沟通方面有重要作用,正常发育个体(Typically developing, TD)对眼睛传达的社会信息通常非常敏感。但ASD被发现对眼睛的社会性不敏感,导致对眼睛注视的动机、意图减少。
社会动机假说在最近被质疑,ASD对眼睛的相对低水平注视并不一定反映出他们社会动机的缺乏(Jaswal & Akhtar, 2018)。与高加索人相比,东亚人在观察面孔时也发现了类似的眼睛回避现象,但不能归因于社会动机。在中国文化中,直接的眼神接触被认为是鲁莽且不礼貌的,所以中国人被发现使用一种补偿策略,通过注视鼻子来处理凝视信息,以避免对眼睛的直接接触。
同样地,ASD也被发现直接的眼神注释会引起其不适和威胁,那么ASD是否可能会使用类似的补偿策略通过周边视觉获得眼睛信息,避免直接的眼神接触。实际上,临床报告发现ASD相较于TD倾向于更依赖周边视觉。如果这种解释是合理正确的,那么在社会动机框架下对ASD面部扫描异常的解释是值得被怀疑的。
先前眼动研究都使用全脸视角来研究ASD面部扫描,一个主要的缺陷是只测量了焦点视线,没有考虑视线周围的注意分配。研究者认为对面部某一区域如鼻子的注视并不一定排除对另一区域如眼睛的同时处理,不需要调整视线。因此,对ASD减少眼睛注视时间、眼睛回避的结论,都需要谨慎看待。
2019年发表在《Developmental 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作者为了验证补偿策略假说,采用全脸,但是处理成模糊状态,只有一个小区域可以被清楚看到的范式进行研究。该研究结果发现,在这种模糊状态下,被试不能依靠周围信息,需要通过集中注意力来寻找和处理信息。如果补偿解释成立,那么在实验中,因为在模糊情境下他们无法通过周围视觉来获得眼睛信息,ASD在模糊状态下的眼睛注视时间相对全面孔注视会更长。
关键词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脸扫描;眼睛回避;眼动;注视追随;社会动机理论
研究对象
39名有效被试,19名ASD(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17男,6.97±1.54岁),20名TD(正常发育)儿童(19男,7.43±0.7岁),匹配年龄、IQ。
刺激材料
40张中国面孔图片(男女各半),处理为660 x 920像素,关键面孔特征眼睛、鼻子和嘴标准化处理到同一位置呈现。为了控制轮廓的影响,所有图片被裁剪成椭圆形。
ASD与TD对眼睛、眉毛部分的注视有显著差异,对清晰、模糊面孔注视的差异表现在眼睛、鼻子和嘴巴部分。
ASD更少的注视眼睛,尤其是瞳孔周围,但更多的注视眉毛。ASD对清晰面孔眼睛、嘴巴的注视更久,对模糊面孔鼻子的注视更久。TD分布无明显差异。
眼动熵,组别和条件的主效应显著,交互不显著。清晰面孔的眼动熵高于模糊面孔,ASD眼动熵高于TD(当环境被认为有意义时,眼动熵会降低。ASD面孔扫描模式更具有随机性和较小策略性)。时间历程分析表明,组别差异出现在501-1000ms,一直持续到最后。
总结
这篇研究发现ASD在模糊条件下对眼睛部分的注视仍然是减少的,从而推翻了ASD在面孔扫描时的补偿策略假说。基于熵的分析发现ASD儿童对面孔扫描的策略更为随意,策略使用更少。
局限
这篇研究的行为结果发现ASD的面孔性别辨别能力d’为0,说明实验选择的任务对儿童被试而言具有难度,应当采用更简单的任务重复验证结果可靠性。
此外,后台回复关键词“自闭症儿童面孔扫描”,即可获得英文原文、中文解析教程,欢迎你的转发分享哟~
Wang, Q., Hoi, S. P., Wang, Y., Song, C., Li, T., Lam, C. M., ... & Yi, L. (2019). Out of mind, out of sight? Investigating abnormal face scanning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using gaze‐contingent paradigm. Developmental Science,.